免费福利看看在线看最火影视 https://www.fulikk.cc 美团的王兴在2019年说过这样一句话: 2019年可能会是过去十年里最差的一年,但却是未来十年里最好的一年。 一开始听的时候,我认为他只想上个热搜,拿点热度啥的,对这句话挺不屑的。 毕竟我的小日子过得还不错。 但这两年里发生的事似乎正在印证王兴的这句话。 互联网红利正在消退,裁员潮来了,房企暴雷期到了,房价不再涨了,教培行业一夜之间消失了.......... 很多我们之前具有确定性的事,在现在都充满了不变数。 而这一件件身边的发生的事和种种让人不安的现象都预示着中国的经济正在下行。 不需要去国家统计局查数据,多看一下财经新闻就会发现: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消费”、“投资”、“外贸”都呈现疲态。 消费——裁员潮之下,国民手里没有钱,谈什么消费。 投资——美国加息,热钱有什么理由不从中国撤离,跑去美国?甚至去越南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看看A股的尿性,再看看越南股的强势。手里有钱谁会选择放A股呢? 外贸? 前两年的确还不错,一个是疫情倒逼很多国外的人开始网上购物,线下购物的部分需求转移到了线上。另一个是,疫情带来的变化,部分品类有了场景化需求:比如防疫物资、居家办公器材、居家健身器材等,带来了爆发式增长。 借着疫情,外贸的确火了一阵,去年甚至有传言,深圳湾买房的都是做跨境电商的。 但好景不长,去年年底开始拉闸限电,很多工厂做四休三,产能暴跌;今年深圳、上海作为外贸节点的两个城接连被封,影响极大。 就真的好难,经济下行,增长无望。 那我们的国家的经济要靠什么拉升起来的呢? 我们先来看看历史上的经济危机都是怎么度过的。 1929年至1933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出台,力挽狂澜将经济恢复到正常水准。 罗斯福新政中的重要手段就是:大兴基建,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的意思是政府出钱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让国民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传导到国内,中国也陷入了经济大萧条。 政府砸了“四万亿”搞基建,时至今日可能有很多让人诟病的地方,但不能否认,中国经济在基建上起飞了! 有人可能有疑问基建和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关系呢,怎么就带动了经济发展? 我们具象化来看:基建里一条铁路的建设前期会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能增加百姓的收入,一部分人手里有钱了,会去消费买房;铁路建设完后,能打通各城市的连接,种菠萝的县市能把菠萝远销出去,制衣制鞋的能把商品往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卖,做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也同样能借力销往各地,那大家手里的钱自然就多了;服务业、餐饮消费、投资就会跟着繁荣。 我们国家不缺生产力,不缺勤劳的人民。路通则财通,08年的基建,将道路打通也将财路打通,经济彻底盘活。 罗斯福新政中的以工代赈是同样的道理。 那时至今日,基建的羊毛薅得差不多了,2022年的经济下行该怎么破? 靠旧基建+新基建。 旧基建说的就是过去20年里让中国经济腾飞的铁路、公路、桥梁、机场的建设。 新基建说的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数据中心、新能源、充电桩、特高压、工业互联网等科技创新领域基础设施。 新基建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引擎,新的技术、新的行业带来了新经济、新的就业岗位,让经济繁荣的基本逻辑和旧基建差不多。 但我们当下,不能只看着“新基建”这个概念,做经济繁荣的美梦。新基建的大方向的确没错,但现在能落地吗?新基建还在萌芽阶段,2022是不可能靠新基建拉动经济,达到5.5%的目标的。 当下可能还要重启“旧基建”这个老发动机。 现在能有效拉动经济增长的旧基建在都市圈、城际交界的地方。比如东莞与深圳接壤的基建,比如深珠通道。 地铁一通,高铁一到,房价应声而涨,激活楼市。 楼市恢复活力,那能直接拉动家居、建筑、设计、装修等行业上升,直接拉升经济。 回想一下2015年,楼市的复苏不就直接让经济又稳稳地走到今天了吗? 国家想让楼市回暖的信号也是频频发出,降首付、降房贷利率、放松限购、放松限售...... 但目前还没能恢复楼市信心,如果基建加把火,一二线城市回暖的速度一定会更快。 很多人说不可能再靠旧基建+房地产拉动了,因为无法持续。 确实,我同意,不能单纯只靠这个,但有什么比这更快的方式提振今年低迷的经济? 今年高校毕业生已经突破1000万人,这1000万人的就业怎么办? 别忘了,还有当下因为疫情失业等待再就业的“老人”,两者相叠加,今年的就业压力可想而知。 房地产迟迟无法回暖,上下游行业一起遭殃,再这么拖着,大家积压的情绪也到达顶点。 现在只要能让经济好转,信心恢复的方式,就是好方式,不需要过于拘泥。 只不过,现在再启动旧基建,一定不是全面广撒网,而是有人口流入的地方,才有机会继续发展基建。 所以还是那句话:买房一定要去有人口流入的城市。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分享
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