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凡小小说简论 作者|杨晓敏 来源:杨晓敏自述(微信公众号) 1997年的《小小说选刊》第20期,赫然选载了杨小凡《药都人物系列》六篇作品,《独臂先生》《吴状元》《神针李》《神手梁》《千金虎》《段老谋》,原刊《作家天地》1997年第4期。作者写在前面的引言说:远古的药都曾是一片山峦险峻绵亘,清水纵横交错,有山有水的奇绝之地。境内山奇水秀。其山,似虎似狮似剑似戟;其水,若游若吟若飞若啸。后经天地轮回,山沉地下,永成涡河一流。纳厚土之灵气,汲涡水之膏泽,千百年来,这片地界儿不仅出了不少的伟器英华,而且市井奇人也举不胜举。笔者或仰其德,或感其事,或笑其趣,或慕其名,遂录将下来。 显然,杨小凡是以地域历史文化遗产为素材之源,从不同历史年代、不同切入角度以及特定事件中进行创作的,所塑造的系列药都人物,活跃于同一方水土,由一根文化链条串缀出创作题材的整体审美态势。作者能够穿越时间的隧道,走进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以现代人的观照,呈现出人物蕴含的文化传承和故事传奇性,使其形成了古老亳州的一种集体性格。次年,在《小小说选刊》1997-1998年度全国小小说优秀作品奖评选中,《药都人物系列》榜上有名。《小小说选刊》一次性选载一位作者六篇作品,一位作者以六篇作品获此奖项,当时均是“首次”,本身就有一种传奇意味,因为至今无人再破此例。此举不仅是对读者喜闻乐见的“笔记体小说”的认同,同时也奠定了作者在小小说读写领域的地位。 对于全国的小小说创作而言,上世纪90年代是个出作品、出人才的波澜壮阔的十年,以郑州的《小小说选刊》《百花园》为主阵地,倡导文体,举荐作家,遴选佳作,推介新秀,通过举办笔会、设置奖项,出版图书等,在极大提升刊物发行量的同时,也完善了参与大众文化市场竞争的互动互补机制。时至今日,当下活跃在小小说领域的主力阵容中,不少人都是在90年代开启文学创作之旅后渐入佳景。 《独臂先生》开篇说,“药都自然出名医,何况又是华佗的后代。华济生一出诊便名闻百里。”华先生医术高超,人也自信,当时病人及亲属有这样一说:华先生说没治了,死时都是笑着的。作品并没有详细描写神医的后代如何妙手回春,而是写了他犯的一个错误,把一个老妇的病误诊为“不治之症”,并赌气对家属说,“你娘能挨过一个月,我砍给你一只胳膊”。但偏偏这个孝子与华先生打赌,于七七四十九天后,把红光满面的老娘带了过来。原来这“断肠疗”是可以治好的。 华先生得众人劝阻,虽然没有真的砍去一臂,在送走汉子和老妇人,便摘了“济世堂”金匾。从此,无论干啥就只用右手,左手总是背到身后。从此,药都中医只用右手把脉便沿袭下来。更绝的是,据说连他百年后的塑像,明明两只手都塑在前面,可第二天左手硬是又背到了后边。《独臂先生》人物性格鲜明,故事好看耐读,体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自省自责的觉悟意识,而这种律己精神现在日益稀薄,愈发显示出作品主题的卓见与深邃。 药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蕴藏着各具特色的民间绝技,从中显示出中华民族的文明与智慧。杨小凡的百多篇笔记小说,几乎都是描写药都的历史掌故、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的人生悲喜剧。作者在这些篇章中驰骋想象,剑走偏锋,有如神助,重在刻画这些藏龙卧虎的奇人逸事。在描摹那些江湖坊间的风物掌故时,其情沛然如注,知识充盈,令人神往。杨小凡认为:笔记小说内容博大,知识性强,包罗万象。举凡天文地理、朝章国典、草木虫鱼、风俗民情、学术考证、鬼怪神仙、艳情传奇、笑话奇谈、逸事琐闻等等,宇宙之大,芥子之微,无不在笔记小说中出现。一个好的笔记小说作家,一定是一个知识丰富的杂家、学问家。 《穆锅盔》以人物命名,这种动人而传奇的故事,积蓄着一股内在的力量。主人公以面食立于市井,锅盔手艺天下无双。但他每天只做三块。任你达官贵人给钱再多也绝不多做。待京城八位御厨慕名前来品尝时,恰第三个锅盔刚刚卖完,御厨也难破例。徒弟问其缘由,穆锅盔长叹一声:“你还年轻,规矩改了,穆锅盔就不是穆锅盔了!”读者也许和他的徒弟一样难以理解,做生意不是变则通吗?但在这里,“规矩大如天”的穆师傅,讲的是“人无信不立”的古训,这立身之本乃立“牌”精髓,哪是三个锅盔能解释得了呢?浓郁的文化气息,独特行业定义,令人思索再三。 作者写做锅盔并不是掉书袋,而是把一种民间神技通过和面、揉面、锅炕,乃至形状充分展示出来,让人看出香来,看出味来,看出神来,看出阳刚之美,看出阴柔之雅。“穆锅盔做锅盔,锅底并不放油,只是带芝麻的一面在锅底干炕,文火慢炕。一个时辰之后,锅盔成了,用手猛地提出,只见先前的面饼已如石块,靠锅底的一面正好炕出五个深黄的圆印,浑似鸲鹆眼,砚台般大小。这是穆锅盔特有的标志……”小说妙在故事完整,节奏明快,人物的来龙去脉清晰,锅盔的做法眼花缭乱,起承转合,言情状物,一气呵成。 在我国当代文坛,立足于讲述家乡的人物和故事,携带着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印记的作家不乏其人,而杨小凡则是有天然优势的一个。杨小凡穷数十年之功,访古寻幽,查阅资料,倾情于在安徽亳州——古称“药都”这片文化沃土上,开掘出一口笔记小说的矿藏。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是建安文学的旗帜——“三曹”的故乡。他的数百篇小小说,几乎都是描绘药都的历史掌故、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的人生悲喜剧。在一个艺术焦点上,杨小凡的历史纵深战线拉得很长,远至商汤,近至当代,抚今追昔,人世沧桑,在他的系列小小说里沉积浓缩,站立起一个个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可称为亳州的历史人物列传。 对于笔记体小说,杨小凡自有其独到见解:“笔记体小说叙事简约、篇幅短小、形式灵活、不拘一格,多以人物趣闻轶事、民间故事传说为题材,具有写事精到、写人传神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笔记体小说也许应该是最早的小说形态。毫不隐瞒地说,我对笔记小说情有独钟、永远至爱。怎么说呢,笔记小说的玄远、智慧、伦理、冷隽、精致、多义、高简、瑰奇、生动、传情、驳杂、夸张、变形等等,可以说是魅力无穷。有时一篇好的笔记小说,绝不亚于一部长篇巨制。” 《李一刀》显示出中华民族的高度智慧,讲述了亳州著名景观“花戏楼”的来历。康熙年间富商集资修建“山陕会馆”,请一位大隐隐于市的木雕艺人李一刀施展技艺。三次重金相请,封刀30年的老艺人终于出山,埋头雕刻整整四年。四年之后,我们见识了老艺人的功力,同时也见识了杨小凡的语言功力——“四个光背汉子抬了根山杨,出了殿门,往地猛地一放,咔嚓一声响,山杨四裂,九十块木板散了一地,细一瞧,一块木板就是一出戏呀!……九九八百一十个人物、外加山石树木、殿宇亭榭、文臣武将、战马旌旗……全场静得只有眨眼的声音。” 一层一层,纷至沓来,奇异无比,读到此处会被感染得激情澎湃,啧啧称羡。更奇的是李一刀,面对重酬一概不受,毫厘金银不取,在众人狂欢之时竟不知去向,只留下亳州城里矗立至今的戏楼绝唱。如今,“花戏楼”是国家文化遗产,游人到亳州的必看景观,相信读了杨小凡的《李一刀》,会产生一种浓郁的兴致和情愫。这就是笔记小说的魅力,文学佳作产生的深广影响。 起点中文网、51小说网、17K小说网![]()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分享
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