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rising.bj.cn https://rising.bj.cn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天安门广场想必是每一个游客必“打卡”的地点,天安门广场承载了中国人太多太多的历史和回忆,在这里,我们见证了新中国成立时刻的辉煌,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在这里,十里长街,我们送别了人民敬爱的周总理,带着泪水见证了老一辈革命领袖传奇的一生...... 不过,在天安门广场,或许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在城头那副巨大的毛主席画像,可敬的中国人民,用这种方式来纪念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领袖毛泽东。 其实,关于毛主席这幅画像,上世纪80年代曾有人问能在城头悬挂多长时间,对此,邓小平给出了明确的答复。 关于毛主席在天安门城头上的这幅巨大画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末期,1949年,当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广场的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布新中国的成立时,这幅画像就开始被悬挂在天安门,如此算来,这幅画像已经陪伴我们走过了72个年头。 毛主席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自然不必多说,但是,对于外宾而言,这幅画像一直未被更换和撤除,就显得难以理解。 在他们看来,从毛泽东时代开始到今天,新中国也换届了许多次,为什么不让其他的领导人画像来一一轮流展示呢?因为外国人并不了解中国的近现代史,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疑问,不过,关于这个问题,邓小平就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在一次采访中,有外国记者就此事询问过邓小平的意见,后者,斩钉截铁地告诉他们:“毛主席在天安门上的画像,悬挂的时间应根据中国广大人民的意见来决定!” 主席画像,出自谁手? 那么,这幅画像究竟出自何人之手?又有着怎样不同寻常的历史,导致邓小平会如此自信回答外宾们的疑问呢? 实际上,最早创作毛主席这幅画像的人叫做周令钊,当时,作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的周令钊在开国大典之前接到了一项秘密指示:负责创作出天安门前毛主席的画像。 对于这项突如其来的指示,周令钊显得又惊又喜,惊的是,他万万没想到党中央竟然会选择他来参与这项重大的任务;喜的是,能够为毛主席创作画像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这时候偏偏落在了他的身上,他怎可能不拿出毕生所学来创作呢? 说干就干,周令钊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首先,他翻阅考察了毛主席的照片,对于毛主席各个时期容貌和神情姿态的变化,周令钊在经过长时间观察和打量之后,心中有了一个初步的计划,经过反复斟酌和筛选后,周令钊最终决定:把北平谈判时期的毛主席照片作为蓝本进行揣摩。 为什么不选择年轻时期帅气青春的毛主席画像,反而选择北平谈判那一紧张时刻下的毛主席照片呢?这里头其实也大有学问。 在周令钊潜意识里,北平谈判那个时间节点里的毛主席,最能体现出作为开国领袖的气魄和胆气。北平谈判时期,毛主席那张戴着八角帽,领口稍微敞开,脸上无时不刻洋溢着的标志着笑容无一不突出其伟大领袖和蔼、亲民的特质。 既然已经有了目标和方向,周令钊很快在短时间内创作完毕。而后,这件事被聂荣臻司令知道了,为了一睹周令钊的作品,聂荣臻司令放下了手中工作,并火速前往其画室检验成果,一见到他的作品,聂荣臻就对其赞不绝口,不过,在聂司令看来,开国大典如此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时刻,周令钊应该对这幅画进行部分修改,比如,将毛主席的领口“扣紧”以体现其威武庄严的形象。 随后,在聂司令的指导下,周令钊马不停蹄进行了修改。 眼见开国大典日益临近,周令钊忐忑的心也一直平静不下来。他经常在午夜时分工作,对着毛主席的那幅画像仔细揣摩,生怕出现差错。 有一次,周令钊和往常一样在午夜仔细端详这幅画,这时候周总理悄悄走了进来,看到周令钊还没有睡觉,周总理对着他的作品也打量了一圈,建议他在开国大典前把这幅画中“为人民服务”这几个字去掉,周总理给出的理由是:这几个字在典礼仪式上容易被忽略,加上画像上这几个字并不显眼,不如去掉为好。 1949年10月1日凌晨,经过聂荣臻和周恩来两位的指导,周令钊的成品终于面世,为了不耽误天亮后的开国大典,周令钊一刻也不敢怠慢,他和几个同志一起带着这幅画像固定在了天安门城楼上。在他们完成任务而长吁一声后不久,天空渐渐放晴,激动人心的时刻即将来临。此刻,周令钊和其他几个负责这项任务的同志心里异常紧张。 二、开国大典前夕,主席画像创作完毕 几个小时后,毛主席出现在了天安门城楼上,他站在中央的位置,那幅巨大的画像就在他的头顶上方,面对着广场上从全国各个角落赶来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的民众,毛主席以慷锵有力的声音,向全世界正式宣布新中国的成立,从此在亚洲的另一端,一个伟大的国家站起来了。 临近傍晚,看着开国大典圆满结束,周令钊紧张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当时,由于全国人民刚刚从解放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国家百废待兴,人们的生活普遍不富裕,但是,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无与伦比的,虽然人们购买力水平低下,可在当时家家户户都有毛主席的画像,而且都会被贴在最显眼的位置,这几乎成为了上世纪50年代初期社会的一大趋势。 60年代以后,这种风气稍稍得到了些许改观,相关部门取消了每年定期举行的领袖画像大游行活动,只在天安门广场上保留了毛主席的画像。此后,考虑到画像的崭新程度,每年都会由中央负责对天安门城楼上的画像进行更换。 出于对最高领袖的敬佩和热爱,更换画像一事年年都能获得极高的关注度,然而,在1964年却发生了一件小插曲。那一年,天安门上更换后的画像是毛主席的半侧面画像,很多人就此产生了不理解、甚至愤怒的情绪。 在他们看来,半侧面的毛主席画像有损主席的形象,这张画像的画风过于突兀,让人很难接受。当时,负责这件事的新华社几乎每天都能接到数不清的投诉信,迫于全社会的舆论压力,上级最终决定对其进行整改,他们重新绘画了毛主席的正面画像,也即是今天我们在天安门广场看到的那样。 三、面对提问,邓小平一一化解 邓小平上台以后,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民生上的举措是非常显著的,他提出“以经济发展为全国事业的重中之重”理念,从此之后,中国的社会风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不再执迷于家家户户张贴毛主席的画像,从“四人帮”时代的盲目崇拜,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崇尚自由和理性崇拜,在这中间的变化,离不开邓小平所做的努力。 邓小平所做的一切令全世界不得不重视新中国的存在,当时,“名记”法拉奇为此特意拜访了邓小平,法拉奇一向以“措辞犀利”和“快言快语”而闻名于世界政坛,面对这样的对手,邓小平当然做好了思想准备,总是以更加高超的说话水平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化解了法拉奇抛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 1980年,当法拉奇再次来到中南海对邓小平进行专题采访时,法拉奇旁敲侧击地问起了关于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画像的问题,法拉奇象征性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接着谈到了中国社会风气的转变,比如在邓小平之前,几乎每一个中国家庭都有毛主席的画像,可是到了邓小平主政后,这种情况消失了,最后法拉奇问到:“关于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的画像,请问它需要被保留多久呢?” 面对法拉奇如此犀利且不怀好意地提问,邓小平不慌不忙回答到:“如果中国人民需要,它会被永远保存下去,当然这取决于人民的态度。” 不过,邓小平随即也解释了中国社会信仰的转变,中国人民对于毛主席的丰功伟绩永远都不会忘记,但是,家家户户张贴毛主席的画像严格来说并不能表达任何意义,言外之意是:中国人民会永远记住毛主席,只不过是表达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而已。 邓小平一番回答出乎了法拉奇的意料,她从未想过邓小平的态度会如此坚决,也从未想到过,自己的招数竟然都被眼前这个短小精悍的中国领导人一一化解。 诚然,邓小平和法拉奇的谈话已经表明了中国人民在对待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画像的态度,我们将永远记得,是谁给了我们今天这般幸福的生活,是谁不顾一切打破了旧制度的枷锁,把尊严和自由带给了我们。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将永远在那里,看着祖国每天的变化,看见老百姓脸上最真挚、最诚恳的笑容。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分享
邀请